今天是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斌乡镇振兴在线访谈

信息来源: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日期:2019-10-08
访谈主题:乡村振兴

访谈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新的伟大时代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和政府确立主要任务的根本依据。为适应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健盼。

访谈问题:

一、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市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思路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七条道路”、“五个振兴”重要指示和视察湖北鄂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鄂州实际,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落实,紧扣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抓推进,突出做好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重点工作,用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展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三农”担当,切实推动鄂州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二、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意见》(鄂州发〔2018〕3号),提出到2020年,鄂州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鄂州乡村成为与国际航空大都市相得益彰的美丽新农村,鄂州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市。

三、乡村振兴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振兴?

答: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首次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是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路径的明确指示。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州发〔2019〕6号),也是从加快推进乡村“五个振兴”提出具体实施工程、推进项目和工作措施。

四、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条件有哪些?

答:鄂州实现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是政治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22日亲临鄂州视察工作时的教导,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胆探索“三农”工作新路子,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二是经济基础。鄂州近十年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和实践,让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2.13:1缩小为2018年的1.80:1,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制度统一和一体化管理,在全省率先实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和五类特困群众兜底保障全覆盖。三是社会基础。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展,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自然基础。鄂州好山好水好区位,天然的城乡融合发展条件优越。

五、农村如何选择合适的“厕所革命”改厕模式?

答:我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采取的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让农户选择符合自己的改厕模式。农村一般地区,可选择使用三格式化粪池改厕;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推广使用完整上下管道水冲式改厕;沼气“一建三改”项目地区,可采用三联沼气池改厕。提倡农户无害化厕所入户进院,支持有条件的直接进户入室。

六、如何理解“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承包地“三权”分置后,党中央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顺应了亿万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期待,给农民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村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从2023年开始,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将相继到期。到期后再延长承包期30年,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激发农民群众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保护和实现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促使有条件的农业人口放心落户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七、如何理解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答: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从产业发展看,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绿色产品少。产业如何兴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生产引人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产业旺不单指农业,更要百业旺,特别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要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八、我市就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按照“生态农业、全域旅游、对接武汉”定位。近年来,全市投入26.5亿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一是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完成7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高标准整治农田5420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27万吨以上,油料总产保持在4万吨以上。二是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按照生态农业定位,对接武汉城市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精细蔬菜、精品水产、精致苗木三大产业,初步形成城郊露地蔬菜、沿湖水生蔬菜和沿路设施蔬菜种植区,建成水产特色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万多亩,大泉天牡丹花谷、乐华花卉、涂镇蓝莓等一批林果苗木基地渐成规模。三是实施新型主体培育工程。连续三年开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示范创建活动,提升新型主体经营水平和带动分散小农户能力。全市现有家庭农场7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26个、龙头企业105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场23个、示范社44个、省级龙头企业11个。新型主体流转经营农户土地35.53万亩,流转率达50.7%。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千名农技人员联主体、联农户、促增收、促发展“双联双促”活动,搭建12316农信通平台,实现农业信息入户无缝对接,每年发送信息10多万条,指导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市良种覆盖率95%以上,农业机械化年耕作面积80万亩(次)以上。泽林万亩湖“虾稻生态繁育”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一等奖。五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上半年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非洲猪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梁子湖区获评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仁禾科技铁皮石斛等5个生态农产品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全市农业公共品牌“鄂州武昌鱼”、“沼山胡柚”在央视七频道展播。六是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工程。全市476个生态基地扩规提标,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台湾杏福农业生态园、峒山共享农庄初步形成田园综合体格局;峒山村被农业部认定为湖北省唯一一个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乡村休闲、湖滨度假”产业,赏花踏青、休闲采摘、民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景点越来越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段店镇、涂家垴镇入选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

九、如何理解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答: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从农村环境看,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等都是隐忧。如何建立生态宜居乡村?要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人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各地加快形成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十、我市就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我市的主要做法是: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一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争取投入6.36亿元启动17个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和61个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全力打造“沿江、沿湖、沿山”美丽乡村示范带,建成一批江南美丽田园乡村。着力在“五治”上攻坚,即:治垃圾、治污水、治旱厕、治荒地、治村容村貌。

二是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3家矿山生态修复和樊口二站、花马湖二站建设。出台《鄂州市湖泊保护条例》《长港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扎实开展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和长港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河湖面貌明显改善。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5.8万亩,年减少化肥使用量738.5吨(纯量)。

十一、如何理解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

答: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从农村民生领域看,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医疗、教育、出行等领域欠账还较多,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挡升级。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在农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织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

十二、我市就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近年来,我市抓住城乡共创全国文明城市契机,实行包村单位结对共建,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开展推荐第七届湖北省道德模范、表彰第六届鄂州市道德模范和第二届鄂州工匠活动,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推进乡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全市建成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1个,村湾文体活动广场近900 个,乡村文化馆、图书馆、非遗馆、展示馆等300多个(处),构建起广覆盖、多层次乡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条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300多场次,为农民放映公益电影4000多场次,举办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200 多场次,形成了长港农垦文化节、泽林旱龙舟巡游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注重雕花剪纸、牌子锣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乡村文化艺术团、青年楚剧团、诗词书画社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团队越来越多,“不比牌技比舞技,不进赌场进球场”的农村社会风气日益兴盛。

三是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持续创建市级移风易俗试点村,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为主题,弘扬家庭美德,讲好家风故事,以良好家风带动乡风民风。150个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乡贤带头引导,形成文明治丧、从简办丧、文明低碳祭扫的风气。

四是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化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梁子湖区开发采莲船歌舞、穿花龙舟等渔文化资源,举办梁子湖红枫观赏节、荷花观赏节等系列文旅节庆活动,吸引力不断扩散。6月15日全国第四届古村镇大会梁子岛闭门会议在我市召开。太和镇依托谢埠传统豆腐制作工艺,打造千张名街、豆腐素食小镇,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十三、如何理解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答: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从乡村治理看,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现象依然存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如何实现治理有效?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十四、我市就推进乡村治理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创新乡村治理,提升善治能力。近年来,我市围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工程,提高“三治”能力,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一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2018年高质量完成357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对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开展提能大培训。完成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坚持“红色质检”与“红色体检”相结合,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基层组织建设、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中发挥核心作用。加大从青年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二是大力推进群众性自治。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和村务协商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等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是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纵深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村匪村霸、宗族恶势力。群众的社会安全感达90%以上。深化农村“两堂”专项清理,取缔19处基督教私设聚会点,336个祠堂挂文化活动中心牌子。继续落实“一村一律师”制度,加强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调处,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农民法治意识。

四是加强农村人才储备。建立全市乡土人才库和“两委”后备干部库,储备乡土人才101人、“两委”后备干部117人。落实“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2019年选派30人赴高校学习深造,毕业后回村工作。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大力开展“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提升职业农民技能。上半年共组织各类培训4437人。   

十五、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好问题?

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结构不优,产业规模小而全,专精特新不突出,布局散而不聚,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品牌不亮,初字号、原字号、粗字号的大路货多,普遍产品单一,处在价值链低端,质量效益不高;主体不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而不大,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紧,辐射带动力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康养等农村新业态发展势头很好,但主体融合、产业融合局限在“接二连三”,没有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规模和品牌。

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9元,比上年增长8.9%,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仍为1.80:1。尽管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在缩小,但收入绝对值差距还在扩大。从我市农民收入四大主要来源看,保持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不容乐观。其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而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压缩了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其二,在全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背景下,农民打工收入增长乏力。其三,我市农民人均耕地仅有0.63亩,远低于1.4亩的全国平均水平,受土地资源约束,依靠资源变资产给农民带来财产性收入增长有限。其四,随着国家和省级财政支农政策调整为向农业“大专项”倾斜,政府直接发放给农民的补贴资金增长不多,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放缓。

三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部分村湾空心化、家庭空巢化、房屋空置化等问题突出,人居环境治理措施难落实到位。“厕所革命”推进不平衡,鄂城区、华容区、葛店开发区目前只完成50%左右任务;污水和垃圾处理机制还不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发展短板;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覆盖面广、要求严、任务重,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考验。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完善。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发达,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对“三农”工作用心用力不够,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全市乡村振兴规划尚未出台,影响了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和平台还不健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的动力有待释放。农村资源难盘活、人才难引进、主体难融资、基层“三农”工作队伍难稳定等问题时有发生。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和不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十六、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一步工作打算是什么?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取得新成效。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紧出台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7月1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行了审议,目前正在进行修改完善,提请市委常委会审定后将尽快发布,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按照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要求,抓紧做好全市城镇空间、生态红线和农业农村的空间划定工作,组织编制好村级详规和建设计划,形成乡村振兴“1+N”方案。

(二)压实工作责任。认真落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将工作任务工程化、项目化、节点化,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定期检查推进落实情况,推动乡村振兴规划落实落地见效。密切市直各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绩考核办法,建立日常督查、季度调度和年度通报制度,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

(三)抓好试点示范。突出示范引领,注重典型培育,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有效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水平。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市级整治村建设为载体,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支持力度,真正建出“特色”、形成“样板”,为全市乡村振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认真总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广一些典型经验,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整体提升。

(四)完善政策体系。对标中央、省委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关要求,结合鄂州实际,制定出台详细的实施意见,积极破解制约我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因素,做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和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和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比例。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继续推动教育、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五)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凝聚力量,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4号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