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了鄂州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提出了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的宏伟目标,吹响了争创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集结号。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视察鄂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布局,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动创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城乡融合共富共美
——鄂州市加快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工作纪实
城与乡,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治理拼图。
从湖北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到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鄂州,这座美丽的江南古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负时代眷顾,始终勇立潮头、敢为先锋,不断书写城乡融合的富美新篇,交出破题示范的时代答卷。
统筹推进跑出加速度
2021年12月,鄂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描绘出加快建设“两区一枢纽”的宏伟蓝图,吹响“争创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奋进号角。
征程万里阔,乘势拓新局。一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锚定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定位,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全力跑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镇化率67.12%,居全省第二。农村承包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实效,流转率67.9%,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水平大幅提升,“区管校聘”覆盖率、农村安全饮水率100%,农村公路占比、农村客运公交化率均居全省前列,农村公路占比92.5%、农村客运公交化率66.8%。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1.76:1,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新增3家4A级景区,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要素流动释放新活力
完善48项政策,构建“人、地、钱”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机制。
“零工驿站”架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桥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年5449名农业人口落户城镇。
搭建人才下乡服务“三农”平台,成立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52名科技专家加入智库、乡村振兴学院、鄂州职业大学新农人学院,引才聚智“五类人才”(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科技等领域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发展。“一村多名大学生”扎根基层,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多举措引导乡贤反哺家乡。
发展的空间,在土地利用中拓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六闲”资源整治利用提升实施方案》,以“六闲”(农村闲置厂房、农房、土地、矿井、学校、物品)整治小切口,唤醒沉睡资源。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入库,2.8万亩撂荒地有效利用。
振兴的沃土,在金融活水中滋养。以2.17亿元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整村授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鄂州市“整村授信”金额62.48亿元,为275家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融资40亿元。全市工商资本下乡服务企业265家,助力发展农业示范项目。
科教赋能蹚出新路径
用科技利器守护“国之大者”。
积极推动全省本科院校对接乡村振兴工作,11家高校与鄂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2个。全面推动武汉大学鄂州水稻基地、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等一批国字号基地扩建提档,做强种业“芯片”,打造现代种业新城。
出台全省首个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硬核“粮”策。2022年,全市粮食面积、总产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超额完成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获评全省“优秀”等次,交出鄂州丰收答卷。
加速智慧农业落地,农业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居全省前列。农业机械化率76.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
做足“接二连三”文章,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农文旅融合铺展新画卷,开辟梁子湖畔“水光潋滟,渔舟唱晚”梦里水乡之旅、幕阜山下“山色空蒙”流连舌尖之旅、山水相依“乡愁之源,晴耕雨读”农文旅融合体验之旅和“天然氧吧,诗画江南”徒步养生之旅4条城乡融合精品旅游线路。投资60亿元的中新开维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开工,规模全国首屈一指。中新开维建成国内楼层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26层“养猪楼”。成功举办鄂州武昌鱼文化节(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活动,签约投资额达140亿元。成功申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鄂城区、梁子湖区获批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建设试点县。“鄂州武昌鱼”荣获湖北地理标志大会金奖,纳入品牌强国工程。花湖机场托起“临空+农业”新格局,在机场设置鄂州名优农特产品宣传推广展区,让农特产品乘“机”买全国卖全国。
共治共享开启新格局
全域“一盘棋”,强县促融合。
抢抓建设武汉新城战略机遇,率先出台强县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岳石洪村村庄规划入选国家案例。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市提升·城乡融合”试点、共同缔造试点、“情指勤舆”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等工作,探索城乡融合共治共享新模式。“昼访夜谈”“巧巧工作室”,打出共同缔造“组合拳”。清廉鄂州、清廉村居“清”风润人心。
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绘就。以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路径更加明确,长江大保护十大行动深入推进,十年禁渔令持续落实。以现场督办拉练为“指挥棒”,全域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水电路气网基础设施城乡一体推进。“擦亮小城镇”试点工作全面铺开,东沟镇、汀祖镇新入选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全市总数达到6个。全市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
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农村寄递物流覆盖城乡全域,打通“最后一公里”,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组建鄂州高中教育集团、鄂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试验基地及鄂州市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中心,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城乡全覆盖。组建区级医共体7个,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及医疗救治相衔接机制。防返贫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率先建立,精准帮扶守牢防线。
城乡融合,共富共美。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十周年及建市四十周年之际,鄂州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彰显改革担当,努力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干在先、走在前、作贡献!
农业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出政策、建机制,形成融合发展合力
推动鄂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全国第一个《关于加快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6个方面52项年度重点工作。主动对接50家责任部门,先后出台48个配套文件,编制完成《全市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年度工作要点实施方案》,形成了城乡融合“1+N”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抓手和目标任务。鄂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城乡融合工作思路、发展路径;鄂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城乡融合工作列为年度计划,定期开展重点监督;鄂州市政协将争创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今年“1号建议案”进行协商落实、靶向发力。根据各部门调研提出的富有建设性意见,鄂州市委农办全面系统梳理,及时反馈责任单位,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并将各区、市直部门目标完成情况汇编《城乡融合年度工作完成手册》。在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搭平台、强载体,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出台全省首个《农村“六闲”资源整治利用提升实施方案》,盘活农村废弃厂房、农房、土地、矿井、学校、物品等“六闲”资源,明确有开发价值的点位88处。联合鄂州市自规局、市发改委出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点状用地指导意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汀祖镇、泽林镇、花湖镇、涂家垴镇、梁子镇率先探索乡村振兴产业点状供地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鄂州市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表彰;华容区段店镇开展“两委托一兜底”撂荒地整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段店模式”;鄂州山禾生态农业旅游股份公司利用流转土地开创“白雉山鸡·田园客厅”项目,年收入500万元,事迹被央视点赞、全国推广;汀祖镇华伍村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植入共享理念,探索形成“共享菜园”新模式。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得到加强,全市241个村完成债务化解任务。在全省率先启动清廉村居建设,全域推进“六清”村居示范。
建基地、育主体,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牢记“国之大者”,出台全省首个《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七条”,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08万亩,产量稳定在5亿斤以上,2022年粮食面积、总产量与上年相比,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交出“鄂州答卷”。成立鄂州市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示范项目、武汉大学鄂州水稻基地、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等40多家国字号基地扩建提档,初步形成鄂州现代农业“种谷”。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全市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引进嘉禾、海大、大场科技等大型水产养殖企业,湖北水产集团落户鄂州。分别与建行鄂州支行、鄂州市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275家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融资40亿元。2022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增幅达46.8%,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培育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家庭农场43家。杜山镇成功申报全国农业武昌鱼“产业强镇”,蒲团乡(稻米)成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鄂州武昌鱼”品牌纳入品牌强国工程宣传推介。
重科技、推模式,三产融合成效明显
出台《关于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加快建设现代种业、武昌鱼、中新开维预制菜、临空农产品交易及冷链物流中心四条产业链。建成国内楼层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26层“养猪楼”,投资60亿元的中新开维绿色食品产业园项目开工,加快布局由单一养殖向主食加工、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延伸。梁子湖区以梁子岛4A级景区为龙头,打造武汉都市圈“后花园”,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鄂州名优农特产品宣传推广展区落户花湖机场,正加快实现乘机“出海”。开展“科教赋能城乡融合湖北高校乡村振兴鄂州行”活动,列出84项科技支撑需求清单,与11家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博士工作站3个、2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实施农业科技“双十工程”,重点培植华墨香系列黑米、鄂中系列水稻、狮山菜薹等10个新品种;重点推广稻田立体种养、养殖尾水治理、“沼气工程+还田处理”等10个技术模式。投资10亿元的湖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成,成为湖北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武昌鱼遗传基础解析与CRISPR基因编辑育种”项目获省科技厅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成功举办鄂州武昌鱼文化节招商引资活动,与中康生物智慧健康科技园等8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达140亿元。
清垃圾、改厕所,农村环境日趋优化
出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坚持让群众站“C位”,广泛掀起共同缔造“提质、扩面、升级”建设热潮,推动村组各美其美、全域绽放。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治理项目,获中央奖补资金7500万元。完成71341座农村户厕入户摸排,对于问题厕所全部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现“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13%。整市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97.82%,位列全省前三。杜山镇、泽林镇、庙岭镇、临江乡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段店镇孙彭村、庄屋村等10个村获“省级生态村”称号。建成全国旅游重点村2个,湖北旅游名镇、名村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9个、整治村98个。
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可期
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视察鄂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鄂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紧紧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鄂州十周年的关键节点,积极抢抓武汉都市圈发展机遇,以加快建设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以强县工程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力度,紧盯武昌鱼产业链、临空农业、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农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紧抓招商、对接招商、精准招商,以招引现代农业项目对鄂州现代农业发展所作贡献作为最终引领,推进鄂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进一步树立临空农业思维。统筹多方资源,抓好“临空+农业”,着眼于湖北农产品航空货运平台,实现鄂州农产品卖全国;整合多方冷链物流资源,聚力打造农业产业物流枢纽。三是进一步加快预制菜产业链建设。做精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构建特色鲜明、集中度高、辐射面广的“四园六中心”的鄂州市预制菜产业体系。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六闲”资源整治提升行动,实现农村废弃资源物尽其用。五是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六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培优做强省级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支持武昌鱼、生猪养殖等产业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七是进一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测土配方科学用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调动群众积极性,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走深走实。打造“沿梁子湖、沿百里长港、沿武鄂高速”美丽村湾精品示范带,建设连线美丽城镇、连片美丽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