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拂沃野,绿秧起伏。走进位于杜山镇的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港水稻育种基地,连片的试验田里,绿油油的秧苗正拔节生长。
2013年7月22日,农历大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酷暑,深入东港水稻育种基地,察看水稻长势,向科技人员了解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情况,留下“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谆谆教导。
10年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始终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矢志不移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东港水稻育种基地在基因发掘、品种培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诸多新进展。
总书记的鼓励是不断前行的动力
在东港水稻育种基地东入口处,一张照片展示着10年前的场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齐膝高的稻田里,手里拿着秧苗。
照片勾起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章志宏的回忆。“照片中,站在总书记右边的是朱英国院士,左边的是我。”回忆10年前的情景,章志宏仍激动不已,“当时,天气炎热,习近平总书记走上田埂,拔起一株秧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
东港水稻育种基地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的科研阵地。2011年,朱英国院士率研究团队入驻这里,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
“珞优8号、红莲优六、两优234……”当时,朱英国院士一一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基地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
章志宏说,习近平总书记一看到水稻种子的粒型,立刻认了出来,这是籼稻。
听说朱英国院士负责培育的杂交稻良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您辛苦了!感谢你们作出的贡献,希望继续努力。
“总书记的鼓励,是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不断前行的动力。”章志宏介绍,近年来,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在水稻基础研究、水稻基因克隆、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一系列新成果,发表科研论文5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5个、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
红莲型杂交稻研究应用走向世界
在国际公认的三系杂交水稻类型中,主要有袁隆平的“野败型”、朱英国的“红莲型”和日本的“包台型”。其中,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
“红莲型”杂交稻具有高产优质、耐高温、氮高效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朱英国团队数十年持续深入研究,培育出“珞红3A”、“珞优8号”等多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在我国及东南亚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亿亩。“珞优8号”2018年被越南农业部授予粮食安全金奖。
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视察“红莲型”杂交稻示范现场时,给予了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说,“红莲型”杂交稻在国内外大面积推广,为保障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褐飞虱是我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重的害虫。武汉大学杂交水稻研究团队的何光存教授,系统开展水稻抗褐飞虱种质发掘、机理解析和育种利用研究,使我国抗褐飞虱水稻研究与育种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章志宏介绍,我国水稻育种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研究利用两次重大突破之后,水稻良种的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眼下,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正致力于探索未来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我们在稻谷高产、资源高效(双高)水稻育种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上已取得原创性进展,未来3年有望取得突破。”章志宏说,该项技术成功后,有望使水稻单产再提高10%以上,水稻光能利用率提高20%,化肥等资源节省20%以上,为我国未来水稻产业实现高产、低耗和环境友好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将更多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6月25日,鄂州市稻田生态种养协会在东港水稻育种基地召开现场观摩会,章志宏现场给协会会员代表讲解 “玉米鹅—稻萍鸭—菜/绿肥”生态轮作新模式。
“很容易实现亩产粮食过吨的目标,同时水旱轮作,全年用地养地相结合,也可改良土壤。”章志宏将该轮作模式的优势讲透彻后,现场不少种植大户心有所动。
2021年,东港水稻育种基地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湖北省鄂州特色种业技术研究院和鄂州稻田产业协会,将“教授”与“农民”聚合在一起。目前,协会已吸纳种植大户、稻米加工企业、种业公司等会员53家。
眼下,依托武汉大学水稻研究团队,各方以东港水稻育种基地为核心,同心协力建设一个连片600亩、辐射2000亩的现代稻田产业示范园,试验、示范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我们鼓励教授走出实验室,将更多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创新落实到田间地头,带动农民增收。”章志宏说。
全媒体记者:黄朝晖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