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壤穿上“环保新衣”
让地膜不再是“地魔”
农膜看似事小,却关乎绿水青山。
我市农用地膜年使用量约250吨、覆膜面积约5万亩,主要用于玉米、蔬菜、瓜果等作物种植。普通地膜韧性低、秋季易破碎、难与土壤杂质和作物根系分离,造成废旧地膜难以离田,二次利用价值低。
为从源头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解决因普通地膜常年累积不合理应用残留而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型地膜的推广应用,目前,已在杜山镇东港村、杨叶镇杨叶村等地玉米田开展生态降解地膜大田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100余亩。
“加厚高强度地膜是标称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力学性能等指标不低于《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中I类耐老化地膜的有关要求,有效覆盖使用时间不低于180天;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的,用于作物种植时土壤表面覆盖,具有与普通地膜一样的使用性能,在自然界中能够通过微生物作用‘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廖勤周介绍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优势所在。
今年,市农业农村局争取省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660万元,将全部用于对使用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农户给予补贴,补贴力度较大。为推动该项目在我市落实落地,市农业农村局将加大项目督导力度,成立专家指导组,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制订方案。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专门针对地膜使用铺设技术要点、加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优点进行培训讲解。
与此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将积极构建废旧农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建立完善“定点企业-定向供应-自主回收”模式,计划两年内实现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全覆盖。
集中回收处置
让农药废弃包装物不再“流浪”
农药包装废弃物一直是田间垃圾的主要来源。为防治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方位抓好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监督管理工作,今年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约20吨,回收率达60.2%。
争取资金,合作建设示范点。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规范运行的原则,市农业农村局继续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资金投入力度,争取省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专项资金20万元。全市挂牌建设6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示范点,与十家统防统治机防组织签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协议,与十家农产品种植基地签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协议。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属地管理、企业运作、布局合理、农户参与的原则,我站建立了相关部门协调监督、回收点折价回收、回收单位集中回收运输存放、有资质单位进行集中规范化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确保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措施落到实处。”市植物保护站站长詹少奇介绍,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资金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同时督促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依法依规履行相应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承担有关费用。
宣传培训,增强主动回收意识。“店铺门口张贴了农药包装废弃物宣传画,柜台旁放置了专用回收桶,农户来购买农药时都会跟农户说明,下次来买农药时带上用完的农药包装可以抵五毛钱,现在回收桶基本上装满了。”长港镇周氏农资经营部负责人周将军说,折价回收方式不仅逐步提升了农民的回收意识,也增强了店铺的销售竞争力。
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区乡镇农业农村部门,结合走访调查、组织宣讲、会议研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环境健康危害教育及合法回收处理途径专项宣传活动,加强对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及其他回收主体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具体操作要求和方法的培训,让农药使用者充分认识农药包装废弃物乱丢乱弃的危害性和安全回收的重要性,让农药经营者充分认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方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参与、监督和建设清洁田园、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调查监控,掌握农药使用情况。为全面摸清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情况,积极开展2023年农药使用监测评估工作,对种植小麦、水稻农户使用化学农药情况开展调查,因地制宜布局监测站点,联合临江乡农办选取30户小麦种植农户,联合杜山镇农办选取30户水稻种植农户,通过监测调查对象农药购买与使用情况数据,做好辖区内农药包装废弃物存量、产生量及回收处理情况的调查监测,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储存、运输和处理环节的监督指导。
供稿:秘书科 杜森瑶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