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金秋十月 鄂州蔬菜瓜果满眼惊艳

信息来源: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3-10-24
  探幽寻秀,秋意盎然,眼下,我市蔬菜长势喜人,陆续进入成熟采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满眼都是惊艳的色彩。
羊肚菌奏响秋日“栽培曲”
  万美之中秋为最。在鄂城区杨叶镇,张精良正在羊肚菌大棚里忙碌着,他是湖北归元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带领周边乡亲走向致富路的鄂州市劳动模范。羊肚菌是世界十大名贵菌种之一,不仅口感鲜嫩清甜,更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煲汤、清炒、红烧、蒸制均有独特风味,颇受市民喜爱。张精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因地制宜发展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种植,莴笋、玉米为主的蔬菜种植的多元有机循环合作社基地。辐射带动附近村民从事特色种植规模达2000亩,年销售收入达1800万元。
  目前,合作社拥有蔬菜大棚350亩,水果大棚100亩,食用菌大棚50亩,露天种植面积76亩。主要种植产品包括莴笋,甜玉米,西瓜,香瓜,草莓,羊肚菌等。不仅圆满完成玉米秸秆回收项目和湖北省莴笋标准化项目,建成莴笋标准化示范基地,还实现了利用玉米秸秆种植羊肚菌项目转化,实现了大面积种植。
  “下一步,我准备开个培训班,把羊肚菌栽培、菌株复壮以及破除连作障碍的技术关键都一一教授给那些想学的乡亲父老,带动整个鄂州市羊肚菌栽培上规模、上档次!”张精良说。
蔬菜住进智能“精装房”
  枫红叶黄,金秋十月。鄂州蔬菜大王徐志超的蔬菜住进“精装房”。从7月初开始,通过3个月紧张施工,志超家庭农场蔬菜基地东边50亩旧棚改造工程终于完成,菜苗们顺利入住夏可遮阳降温,冬可防寒保温的新式大棚。
  谈到大棚提档升级,基地负责人徐志超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基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用设施迭代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基地很大一部分大棚已经由原来的“土棚子”发展到了双层智能温室大棚。虽然一次性投入较高,但是使用寿命长,性价比很高,基本上可以实现工厂化逐年稳定生产。”
小菌菇撑开增收“致富伞”
  “秋吃菌、赛过参”。“平菇”虽不起眼,却是餐桌上的“天然杀菌菜”。鄂城区杜山镇路口村平菇种植大棚里,一个个菌棒摆放得整整齐齐,朵朵平菇从菌包里破袋而出,像极了一把把可爱的小伞。
  “菌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湿度、温度、无菌条件必须达到适宜的状态,才能培植出高产优质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食用菌。一个菌棒毛利润保底不低于10块钱,刨去人工、燃料成本,净利润还有1-2元。”任和平笑着说,目前他的蘑菇种植基地已有37个大棚,总占地面积38亩,存放了80-100万个菌棒。现在的平菇批发价每斤2.5-3.0元,一亩地产量30000斤左右,最少也能卖300万元。销路更不用愁,都是批发商直接到家门口装车走货。下一步,他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优势,建设7个农事体验基地,用于旅游观光人员体验种植、采摘和制作菌菇。努力把湖北悦丽农业有限公司建设成集种植、销售、观光、采摘、旅游、制作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企业。
  “这几天,好多菌包都出菇了,一朵朵鲜平菇长势喜人。我们10多个人在任大哥的蘑菇棚打工,一年能干8个多月的活计,一天就能收入120元,老板中午还管顿饭呢。在家门口打工还能兼顾家里活计。”工人李学群说。
藜蒿成为助农“金钥匙”
  位于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高沟村一队的杰驰种植专业合作社从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引进的“大叶青秆藜蒿”长势良好,本月底将进行一次粉碎,二次生长一段时间后支起大棚继续培植,等待12月底元月初收割,预计亩产2500斤。目前基地已投入超过6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1000余班次,使周边村民收入得到显著增加。
  “该品种自引入阳新县宝塔村种植后,不仅成为当地餐宴佳肴,还成就了宝塔村这个藜蒿产业‘亿元村’,更成为宝塔村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相信在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政策支持以及种植基地精细培训种植下,我市藜蒿种植也将更上一个新台阶。”合作社负责人杨建信心十足。
  秋风吹起,五谷丰登,蔬果飘香,是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幸福。近年来,鄂州蔬菜生产坚持“稳量优品添绿提质增效”工作思路,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确保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按照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优质高效型“三型产业”新要求,依托科技支撑项目促进蔬菜科技创新集成,推进蔬菜及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
  供稿:市蔬菜生产服务中心 万露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4号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