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鄂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一,乡村发展势头强劲

信息来源: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日期:2025-01-22

  1月20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根据统计部门反馈,2024鄂州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4元,较上一年度增长1648元,增速达6.6%,位于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长期以来,鄂州市着眼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紧盯目标任务,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不断在提高农业内部增收能力上挖掘新潜力,拓展农民增收新路径,创造新成效,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突出生产服务促增长。全市选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114人,涵盖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绿色发展和农技推广等4大类人才,定期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指导服务。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1320人,举办“耕耘者振兴计划”鄂州市乡村治理骨干培训班,培训村书记、村干部60名。培育头雁人才20名,培育或推荐乡村CEO、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农业科技特派员等农村人才共35名。为4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0笔贷款共计6898.27万元申报贴息。

 

  改善生产条件促增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坚持高标准设计,统筹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建成后达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行小田并大田,“巴掌田”变“连片田”等,改造提升2.7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0.7万亩高标准农田。2024年粮食生产实现面积、产量双增,种植面积达60.22万亩,总产量达25.64万吨,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降低生产成本促增效。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6.7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4.24%,比上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923.4吨(纯量)。农药使用量326.7吨,比上年减少1.1%。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79%,北斗监测作业面积达56.3万亩,增幅71.9%。健全“临空+农业”建设体系,发挥花湖国际机场物流和冷链运输优势,降低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实现生态有机高品质的鲜活武昌鱼“一日达全国、隔夜达全球”,每年鄂州武昌鱼、湖北小龙虾航空货运总运输量超160吨

  拓展产业链条促就业。大力打造武昌鱼全产业链条,截至目前,武昌鱼全产业链产值约50亿元。“武昌鱼”品牌矩阵(系列水产品,农产品及食品,文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聚力推进中新开维现代牧业生产大楼和现代生态农业食品产业园建设,引进年产值5亿规模的七妙食品蛋品深加工项目,积极推进高油酸油菜示范推广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办武昌鱼“活鱼到家”启动仪式,强力推动武昌鱼“活鱼到家”项目,销售价格由原来平均10元/斤提升至60元/斤,有效的增加了鄂州农特产品附加值。不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用好梁子湖丰富农文旅资源,探索培育生态旅游、休闲露营绿色新业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落实惠农政策保增收。建立“1+5”农业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推动鄂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五个方面政策意见》,联合财政部门发放惠农资金超2.7亿元。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发放春季“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1670人次417.5万元不断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脱贫户(监测对象)医疗参保率100%。在不断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大力提升脱贫人员职业技能,目前我市脱贫人口外出务工20336人

 

  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力。发挥好改革的驱动作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市场主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农村资源资产市场化配置效率,充分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红利。深入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小田并大田”模式,引导土地规范流转,目前全市土地经营权流转率为76.6%,在全省位居首位,每年土地流转租金超2亿元,为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供稿:农经科 阳浩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鄂公网安备 42070402000194号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