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行业报告上,一组数据刺痛了高泽霞的眼睛:“我国75%的主养鱼类都长着肌间刺,而超八成消费者因怕卡喉减少吃鱼频率”。鄂州鱼塘边,老渔民端着蒸鱼叹息:“娃娃们宁吃黄颡鱼,也不碰家乡的武昌鱼。”当业内普遍认为淡水鱼刺是“进化铁律”时,这位女科学家已带着团队扎根鄂州武昌鱼原种场,决心从基因层面找到破解“刺”的密码,让这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喉刺”成为历史。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凌晨,培养皿里的鱼苗在显微镜下舒展身躯,肌间刺的细小骨骼在荧光标记下如繁星闪烁。高泽霞带领团队构建起全球首个肌间刺基因表达谱,绘制出首张多组学图谱,却在验证近120个候选基因时接连碰壁。“最沮丧的时候,连续三个月的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团队里有人偷偷抹眼泪。”高泽霞永远是实验室最后熄灭的那盏灯。她将失败数据按时间轴归档分析,笔记本上写着:“每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就离真相更近一步。”
转机出现在2017年,科研团队在斑马鱼群里意外发现一尾无刺个体,“整个实验室都炸了!虽然后来证实是偶然突变,但那天凌晨的欢呼声,现在想起来还振奋。”这次“意外”让团队更加坚定了信心。随着肌间刺研究的功能平台逐步完善,高泽霞团队展示的动态图谱清晰显示,红色标记的runx2b基因在刺形成期异常活跃。经过1200多个日夜筛选,当首批敲除该基因的鱼苗孵化成功,高泽霞对着显微镜突然红了眼眶:“这十年,值了!”
14年过去了,高泽霞用执着与坚守,刺破了困扰淡水鱼产业发展的“刺”,她的成果也接连斩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高泽霞说:“科研就像养鱼,既要沉得下去,也要经得起风浪。”在这条充满未知的科研道路上,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而那些游向餐桌的武昌鱼,正是她写给百姓最生动的答卷。
供稿:武昌鱼办公室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