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我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您提出的提案建议,为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向优势区域聚集,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杜山镇、蒲团乡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涂家垴镇张远村、杜山镇三山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蓝莓)示范村,蒲团乡段店镇、涂家垴镇成功创建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杜山镇、蒲团乡成功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获中央1000万元资金支持建设。二是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支持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对实验室、农产品加工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开发出休闲小包装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鄂州憨实水产与苏州晓陆食品展开合作,新建了水产预制菜生产线,进军预制菜产业。三是发展新型业态。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我市“沿江、沿湖、沿港、沿山”的区位优势,打造沿江风光带、环梁子湖风光带、百里长港风光带、幕阜山(沼山、白雉山)林果景观带。建成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4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财政局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鄂州市鼓励直播助农助企销货补贴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主播带货佣金的20%对该企业给予补贴,为直播兴农的环境营造提供强力支持。四是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种业创新力度。“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的基础和前提。“武昌鱼遗传基础解析与CRISPR基因编辑育种”项目获省科技厅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引进洪山实验室主任张启发院士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示范项目;湖北高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香港乡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太空农业科研项目。作为水产大市,成功建成国家级原良种场2家,省级原良种场2家,在我市培育成功的团头鲂(武昌鱼)“华海1号”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的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上半年,全市繁殖育苗达19.76亿尾。实施农业科技“123工程”。引进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筹建10个技术团队;培植鄂州武昌鱼等20个特色品牌;推广稻虾共生等30项高效模式,建成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长港镇峒山村)、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杜山镇东港村)、省农科院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市农科所夏大湖农场),建成国家级科技小院4个。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围绕粮食、武昌鱼、种业、生猪、预制菜等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峒山大米、梁子湖螃蟹、万亩湖小龙虾、临江大蒜、沙窝豆丝、涂镇蓝莓等特色农产品,聚焦农业基础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业产业融合、产业化支撑体系等板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强县工程,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把产业链实体更多留在县域,把就业岗位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综合实力,促进共同富裕。二是盘活闲置资源。在全国率先开启农村“六闲”资源整治利用提升行动。将闲置的农村厂房、农房、矿井、学校、物品以及土地整治形成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农民居住需求、城市近郊区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确定整治利用示范点10处、案例点28处。策划包装10个优质招商项目,计划投资19.36亿元。成功举办农村“六闲”资源整治利用北京、上海、苏州招商推介活动,已与湖北靖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约梁子湖雷咀半岛生态园项目,整体计划投资1.1亿元。三是注入金融活水。持续推进“整村授信”工作,实现全市行政村“整村授信”全覆盖,授信金额62.48亿元,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注入希望的田野。其中,邮储银行鄂州市分行针对246个信用村投放各类贷款资金累计达3.7亿元。针对鄂州水产养殖行业周期性资金需求,发放担保方式灵活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有效缓解水产养殖户扩大生产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为鄂州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四是持续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衔接资金,已到账3213万元,资金安排到项目为3213万元,安排率为100%。其中用于乡村产业发展超过60%。目前,使用衔接资金项目数量为200个,已开工166个,开工率为83%,已完工项目2个。同时,印发《鄂州市鼓励引导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工作方案》文件,拟定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试点村23个,重点围绕庭院特色种植、养殖、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手工加工等5方面开展试点,探索脱贫家庭稳定经济来源新渠道。组织推荐梁子湖区入选全国村集体经济试点县。五是完善基础设施。以“补齐规划短板”等7个方面为主要任务组织开展了“擦亮小城镇”三年行动,集镇面貌明显提升,垃圾、污水收集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道路、路灯、供水、供电、通信、公厕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物流快递等服务设施基本齐全。2020年鄂城区汀祖镇、华容区华容镇、梁子湖区太和镇、涂家垴镇被列为“擦亮小城镇”省级试点,2021年、2022年梁子湖区沼山镇、梁子镇分别获得获得省“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引导资金,2023年,段店镇、沼山镇获评全省美丽城镇省级示范镇。
三、加强党建引领
一是建强“两委”班子。严把选人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政治能力考察制度,落实区级联审“凡进必审”优化队伍结构,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般控制在3-5人。户籍村民2000人及以下的村,配备“两委”班子成员3人;2000-4000人的村,配备“两委”班子成员4人;4000人以上的村,配备“两委”班子成员5人。新任村主职干部一般年龄55周岁以下,其他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原则上45周岁以下,至少有1名女干部,至少有1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培养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力量常态化储备制度,实施村干部培养选聘“千人计划”、“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确保每村储备2-3名后备干部。每年对村后备干部开展不少于3天的集中培训。二是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整市提升·城乡融合”试点工作扩面提质。全面推进2023年度试点工作,新增市级试点村14个,将2022年度的8个市级试点村继续纳入2023年分层次拉练评比范围,计划全年拉练2次,持续强化党建拉练、擂台比武,推动看示范、找差距、晒亮点、提质效,评位次、激活力,重点挖掘总结试点拉练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推深做实试点工作成果。三是探索推行党建引领湾组治理。结合推行村级网格化管理,优化基层治理单元,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湾组延伸覆盖,选优配强村湾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员中心(联系)户,落实党员联户机制,探索推进组织设置、党员履责、公共服务、村民自治、文明创建进湾组,保障有活动阵地、有工作制度、有基本服务、有适当经费,探索民情在湾组掌握、服务在湾组开展、问题在湾组解决、矛盾在湾组化解的湾组治理和服务机制。
四、建强“三农”人才队伍
一是鼓励人才返乡下乡。市农业农村局引领大批人才返乡下乡,已拨付60万元资金用其创新创业。连续4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乡村大学生155人。累计选派27人参加全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全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训项目,赴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培训学习。今年3月,组织开展了一期为期7天的高素质农民乡村旅游培训班,累计受训70余人。二是开展人才技能培训。启动乡村人才技能培训三年计划,完成不少于1万人次乡村人才技能培训任务。依托市乡村振兴学院、鄂州职业大学新农人学院等载体,对农村建筑工匠、农村非遗传承人群和传统技艺从业人群、高素质农民、乡村导游及讲解员、乡村民宿管家、乡村家政服务、农村电商快递人员等各类乡村人才进行全方位培训。万名乡村人才培训助推乡村振兴启动仪式暨“武昌鱼”乡厨技能提升培训班、农村建筑工匠技能提升培训班等已陆续开班。目前,全市已完成乡村人才技能培训1193人,其中“乡村工匠培训计划”完成279人,“乡嫂培训计划”完成687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完成122人。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智力支撑。
五、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一是提升帮扶水平。持续推进驻村帮扶,召开全市2021-2023年度驻村干部期满考核工作部署会,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和工作队员实施交叉考核。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起草第七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和选派方案。对监测对象按一户一策制定完善帮扶措施;推动省内区域协作。今年3月,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认定我市2022年区域协作为好的等次。4月11日接待郧西县党政代表团赴鄂州市对接乡村振兴暨区域协作工作,推动两地签订郧西县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预制菜研发和市场合作战略协议及产品销售战略合作协议;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双讲双比”活动,印发《关于发动社会力量“双讲双比”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坚持试点先行,各区选取8个试点村开展“双讲双比”活动。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强化质量监管。7月12日,鄂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逐步淘汰高度高残留农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查全覆盖,做大做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着力提升装备水平、检测技术和检测能力。积极发展第三方检测,建立中部地区预制菜检验检测中心。对主要农产品实行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过程管控。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管理,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推行统一的种植(养殖)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围绕粮食、武昌鱼、种业、生猪、预制菜等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峒山大米、梁子湖螃蟹、万亩湖小龙虾、临江大蒜、沙窝豆丝、涂镇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建立健全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已成功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家,省级27家。认证绿色食品14个、有机农产品12个;治理面源污染。支持养殖池塘集中连片开发,配套建设三池两坝等尾水治理设施,完善进排水系统和水电路网建设,已投入超5000万元,集中推进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全市连片鱼池生态化改造。在全市逐步推广应用“立体有机生物床、蛋鸡传送带干清粪、机械化大棚生物堆肥、沼气工程+还田处理、漏粪板+节水器、全自动供水供料”等六大畜禽养殖技术模式,培育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场6家,全市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8%,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三是加强耕地保护。积极履行耕地保护职能职责,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三区三线”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中非耕地的情况开展核实调查、调整补划方案编制工作,把当前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非耕地及时调出,补入符合条件的耕地。紧盯目标任务和整改要求,高位推进耕地流失问题整改。结合各区耕地流失问题整改需求,督促各区实施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对难以整改恢复的流出问题进行兜底。开展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为耕地流出难以整改的情形腾挪空间。加快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指导各区编制、实施本地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利用标语、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媒介开展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强化耕地保护意识。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扎实开展撂荒耕地整治工作,建立包保联系乡镇制度,市农业农村局成立6个工作指导组,指导解决乡镇实际问题,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摸排出撂荒面积37967.56亩,全部整治完成。已培育合作社2068家,家庭农场414家,流转土地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2%,居全省前列。
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30日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2 备案号:鄂ICP备05017375号
![]() 主办单位:鄂州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郭衍龙 电话:(0711)3222465 (027)60707555 地址:鄂州市滨湖南路89号农业综合大厦 点击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