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们村就是抓环境卫生。”听说记者要采访人居环境整治,梁子湖区东沟镇徐山村党支部书记徐熙脱口而出。他所在的徐山村以山为名,村民大部分姓徐,有343户1086人。
进村路旁油菜花相继盛开,村内绿树簇拥,一幅“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绮丽画卷尽收眼底。
可十几年前的徐山村一点也不美,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随着鄂咸高速公路建设,使徐山村产生了“蝶变”,从清洁乡村到美丽村湾再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村容村貌逐渐美起来。如今村子是“垃圾分类效益大、污水有了家、室内现代化、庭院有树花、家家户户美如画”。
让村民“方便”更方便
“我是不同意的,我和老伴两个人年纪大了,到公厕去的路也很远,不方便。”3组73岁村民徐新武掷地有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厕是“细胞工程”,也是头等大事。为啃下厕所改造这块硬骨头,村党支部书记徐熙特地征求群众意见,没想到,一开始就有反对的声音。为解群众心结,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晓之以理,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各户实际推进旱厕改造工作。
村民徐新发家两层楼都建了卫生间,但未粪污分流,原有的旱厕也未拆除。起初,徐新发觉得改不改造无所谓。徐熙上门做工作:“现在国家政策好,有补助资金,又有专业公司指导,把你家厕所和卫生间改造得更干净卫生,多好的机会啊!”
“好吧!试试看吧。”徐新发勉强同意了。
一个月后,徐新发家完成了“改厕”并试用了一段时间,很满意。邻居们也好奇地跑来看,当即表示也想“试试”。徐新武家的旱厕也因地制宜变身为标准的“三格式”。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徐山村先后拆除旱厕96座、改建户厕180户、改造公厕4座、新建公厕6座。
“塘保姆”上岗水体大变样
一汪碧水映照着红花绿树与粉墙黛瓦,村民们心情格外舒畅。
“以前池塘很脏,连拖把都不能洗。现在水好了,人心情都舒畅了。”3组村民盛散星接受采访时感叹道。
徐山村有4口“当家塘”,有的自然形成,有的人工开挖,长久以来,受环境、天然雨水等影响,由于缺少水循环不流动,富营养化严重,致使水塘水质一般,近乎“死水”。
该村大力整治小微水体,除了对水塘的护栏和墙体进行维修加固外,通过在池塘底部培植土壤,种上水草、睡莲等水生植物,为水中生物“再造”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利用水生物生长,减少水中的氮、磷含量,消除富营养化,运用“鱼草养水”技术,建立水、草、鱼动态平衡。
对于“活化”小微水体,徐熙说:“村里专门找专家进行论证,了解到睡莲能吸收水中污染物,加上睡莲开花后姿态万千,极具观赏性,就决定引种睡莲。每口塘整治大概投入了2万元左右,通过一两年的整治,使水体达到了正常水质。”
垃圾分类扮靓秀美乡村
清晨,随着一辆电动垃圾车的电机声响起,83岁的村民徐书全从自家小院里出来,将手中垃圾分别倒入一绿一黄两个垃圾桶中。“徐大妈,今天的垃圾分类积分又增加了呀!”徐山村3组保洁员李回连调侃道。“去年的积分在村里兑换了4袋盐、5袋洗衣粉,今年我再努努力!”徐书全说。
自2019年以来,徐山村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为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村委会决定实行建立农户垃圾分类考核评比机制、红黑榜制度和垃圾分拣减量登记台账制度,通过展示垃圾分类中积极正面的行为、曝光不文明行为,让村民互相监督,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
聘请4名留守妇女为垃圾分拣员和监督员,每天登记农户垃圾分类处理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统计通报公示,分类量达到80%以上为合格,并给予洗衣粉、牙膏等日用品作为奖励。
“如今,村民能做好垃圾分类,我也轻松了。”李回连负责收集湾里每户的生活垃圾。她介绍,这几年,她的工作相比以往,轻松了许多。
村民们逐渐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习惯,如今在徐山村,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闻不到一丝异味。2021年,徐山村被评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
“改善人居环境,要充分发动群众,让群众对自己的门前屋后进行整治和改造。建立机制,在‘常’与‘长’上下功夫,通过评比让群众比学赶超,通过考核发动镇村干部争先进位。”东沟镇党委书记刘志刚表示,下一步,人居环境整治的徐山村经验将在全镇铺开,努力实现村村“路边有花,庭院有果,水中有景”。
(全媒体记者 张兮)